imgboxbg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维转换能力到底是什么?

  • 发布时间:2021-12-04 17:26:06

首先,我们先讲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哥伦布如何把鸡蛋竖起来的故事,大家都还记得吗?


话说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从海上回来,他成了西班牙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国王和王后也把他当作上宾,封他为海军上将。可是,有些贵族却瞧不起他,甚至对他的发现表现的很不屑。在一次宴会上,有人说:“这有什么了不起,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不就创造了那块陆地了吗?发现,哼,又算得了什么!”    


在另一次宴会上,哥伦布又听见有人在嘲笑他了,怎么嘲笑的呢,他们说“谁都能穿过海洋航行,谁都能沿着岛屿的岸边航行,你即使这样做了,也是世界上最简单不过的事情。”    哥伦布并没反驳,只见他从盘子中拿走了一个鸡蛋,平静地说:“女士们,先生们,你们谁能把这个鸡蛋竖立起来?” 


鸡蛋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大家都把鸡蛋扶直了,可是一放手,鸡蛋就立刻倒了。最后,鸡蛋回到哥伦布手上,满屋子鸦雀无声,大家都要看他怎样把鸡蛋竖起来。哥伦布不慌不忙,把鸡蛋的一头在桌子上轻轻一磕,敲破了一点壳,鸡蛋就稳稳当当地直立在桌子上了。“这有什么稀罕?”有人讥讽地说。“本来就没什么可稀罕的,”哥伦布笑着说,“可为什么你们做不到呢?”


那么什么是思维转换能力呢?


提到思维转换,实际上我们天天都在遇到的。比如我们会说某个人,哎呀,你怎么这么轴呢。考试的时候,老师会说,平日里要训练自己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说的都跟思维转换能力有关。那么,思维转换能力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心理学上概念:思维转换是指从一种心理运算转变为另一种心理运算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转换能力则主要体现在这种转化的速度与准确性上。


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将看到的具体图形快速而准确地转化为相应的语言描述。这是思维转换最基础的表现方式,解释起来很简单,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有趣的例子就能明白。


对于复杂的情景所反映的信息能够准确地接收和理解


在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信息的呈现是多样的,从视觉、听觉到多渠道的感知方式,我们在处理信息时,需要将接触到的信息转化为可以加工的形式,于是语言就成为了这样一种载体,而思维正是借助于语言而得以展开的。


因此,在复杂的情景中,信息的传达很可能不是那么直接,或者说是自己经验中所不具备的,没有套路可寻,那么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思维转换的能力。例如,初到北京的南方同学就不容易分清东西南北,于是,他可以借助太阳所在的位置,利用指南针,查找路标,或是询问路人来找到准确的方向,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获得准确信息的途径。


由一种思维对象转移到另一种思维对象,这反映了思维的跳跃性,这体现在我们的头脑在加工某个任务之后,能迅速地跳转到另一个任务上去。


比如在谈话的时候,你能明显地感受到有的人说话时话题总是在不断地转换,并且他都能操持有度,收放自如,而有的人却总爱停留在一个固定的问题上。


由一种思维方式过渡到另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常说一个人脑子灵光,其实就是指这个人的思维比较灵活,不容易受习惯思维的限制;这样的人通常是不按照常规出牌,他能够跳出某些圈子或套路,用新的视角和思路来解决问题。思维转换能力与天生的大脑素质有关,尤其在思维转换的速度、灵活性上,不过,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转换思维的熟练性,不求速度,但求使自己的思维延展开来,从另一个方面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转换能力。


我们训练的重点便是学会打破常规思维,这里重点谈两个方面:逆向思维和广泛联想。


逆向思维:就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中引导启发思维的方法,它包括:


1、质疑探索法:就是对旧知识和已有的东西产生怀疑和不信,然后进行探索,确立正确的结论。


如对成语“大器晚成”质疑后,提出了“大器何必晚成”的观点;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质疑后,提出相反的看法,即“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2、求新探索法:不满足已有的经验和认识,还想寻找一种更新的办法,提出一个更新的见解,为此,尽量去探索新事物,容易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如对含贬义的短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作了新解,赋予褒义,提出了“王婆‘自夸’也有必要”;对“咬文嚼字”作了新解,提出了“咬文嚼字才可深刻理解”等等。 

   

3、求异探索法:改变正常的思维程序,遇到问题倒过来想一想,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往往能出成果。


例如,算术加减法顺序是从右到左,而“速算法”的发明者史丰收,在小学二年级时,就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从左到右,从高位算起的新方法获得了成功。 

   

4、比较探索法:这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方面鉴别异同或高下的思维方法。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国古代称之为“辨”。


例如,通过对“学海无涯苦作舟”和“学海无涯乐作舟”、“学海无涯巧作舟”之比较,有的同学很勤奋好学,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乐趣无穷,因而他就认为是“学海无涯乐作舟”为更好。

© 2020 爱度教育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8387号-2